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近期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三)
2024年07月07日 1906人看过

习近平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015年)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习近平2015年2月28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

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习近平2015年2月28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

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习近平2015年2月28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

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习近平2015年2月28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

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级党委要担负好自己的责任,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

习近平2015年2月28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要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加强安全公益宣传,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习近平2015年5月30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习近平2015年12月30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习近平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014年)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比如,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君子忧道不忧贫”,要恪守“良知”,做到“俯仰无愧”。再比如,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要“止于至善”,有社会责任感,追求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君子、成圣贤。我们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宝贵资源,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

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正所谓“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道德教育渗透到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通过各种礼仪、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礼者人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我们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些重大礼仪活动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这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习近平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012年11月8日至2013年12月31日)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习近平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习近平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习近平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012年11月8日以前)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都是硬任务。它们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相互促进,不可偏废。有的同志说等富了以后再抓精神文明建设,等有了时间再抓精神文明建设,这都是错误的。

习近平:《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1982年12月27日),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很广,搞好卫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以此为突破口抓精神文明建设,是从实际出发,但决不能局限于此。必须全面系统地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含义,在搞好卫生工作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其他各项工作抓好。

习近平:《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1982年12月27日),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然需要许多群众欢迎的好形式。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离开了形式,内容也就不能存在。在工作中,我们反对那种脱离实际、劳民伤财、只图表面、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但决不能以此把精神文明建设说成是搞形式主义。整修街道,搞好环境净化、美化,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有利于身心健康,还方便交通,怎么是形式主义呢?修桥补路,历史上都称为“积德”之行,时至今日,怎么能说是脱离群众呢?何况人民群众都愿意吃好些、住好些,文化生活丰富些。我们搞精神文明建设,实实在在是造福人民的好事。

习近平:《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1982年12月27日),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场硬仗,没有决心不行,手软了不行,婆婆妈妈的也不行,要有硬硬邦邦的好班子。事实也正是这样,哪里工作先进,肯定是领导班子好;哪里工作落后,肯定是领导班子有问题。要下决心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让“明白人”来抓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1982年12月27日),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要充分发动群众制订好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抓下去。要舍得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花点钱、投点资,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几件长精神、长志气的好事。要把各个组织、各个部门都发动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都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习近平:《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1982年12月27日),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共产主义的精神、道德、纪律、风格,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内容,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由于十年浩劫,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党风、民风受到了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畸形变化。通过学习,努力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恢复和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觉克服和纠正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不正之风,使共产主义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增长。

习近平:《加强思想教育要有针对性和说服力》(1982年12月27日),选自《知之深 爱之切》,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立”与“破”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进行正面教育和宣传,也就是采用“立”的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地产生,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我们所讲的灌输,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宣传群众、武装群众、教育群众。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社会发展史告诉人们:人类生活需求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人类为自身的生活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因此,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移风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从政策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把生活建立在文明健康的共产主义道德轨道上来。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尊重他人、洁身自好、尊老爱幼等等都是文明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版

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但要当好指挥员,还必须当好战斗员。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不但要看他们怎样抓好物质文明建设,还要看他们怎样抓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应当强调的是,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广大干部群众不但要看你讲些什么,还要看你做些什么。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版

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机关干部、少年儿童,应当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职业特点,开展为他们所欢迎的各种活动。比如:军民共建、警民共建、评选精神文明标兵、评选五好家庭、评选文明街道、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组织活动要立足于多办使群众满意和高兴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让群众厌烦的花架子,徒增群众的负担。应尊重群众的意愿,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而不是硬性地要群众干这干那。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版

唯物辩证法主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水平,在事物发展的复杂过程中,既抓住主流,又注意支流;既突出重点,又照顾一般;既树立典型,又带动面上。把这一方法加以运用,有助于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水平。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版

城乡基层单位和千千万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树典型、抓重点就是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普及到城乡、落实到基层。“细胞”优化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提高。抓“细胞”,反过来又有利于树更多、更好的典型。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版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中形成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精神面貌。未成年人的工作,是事关未来的事业,是决定中华民族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工作。只有“从娃娃抓起”,才能奠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实基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从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远大志向、文明习惯、良好素质等这些基本工作做起,真正把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2004年7月23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进一步来说,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

习近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2004年12月27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虚与实是相比较而言的。比较之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实一点,精神文明建设虚一点;在提高人们素质的工作上,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要实一点,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虚一点。实的比较好把握,虚的相对难以把握。虚与实的工作,好比人体的大脑和心脏,你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哪个需要,哪个不需要?大脑和心脏都重要、都需要,缺一不可。所以,干工作必须虚实结合,尤其是虚功一定要实做。

习近平:《虚功一定要实做》(2004年12月30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道理要说清楚讲明白,但任何道理要深入人心,都不能光靠说教,要有一个好的载体,通过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有效载体,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实效。

习近平:《虚功一定要实做》(2004年12月30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我们正在从事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不仅意味着我们要登上以比较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高地,而且意味着我们要登上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并大力加强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真正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对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定追求。

习近平2011年11月4日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董事长邮箱
  • sdgsjtdsz@163.com
  • 总经理邮箱
  • sdgsjtzjl@163.com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一街535号两江国际大厦A栋
Copyright @2021 四川蜀道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创企科技